首頁>訊息公告>住都專欄
:::

安居好室 從生活出發 設計永續宜居的住房

列印
更新日期:2024-03-15
每個人都希望住在一個好宅,除了價格的可負擔性,人們對於居住環境的期待是什麼?「希望每天能不被噪音干擾的好好睡覺」、「不想再聞到樓下的煙味」、「打 開窗戶就能看見陽光和雲朵」等,這些看起來不起眼 瑣事,卻是我們日常生活的大事,一點一滴深入居住者的身心感受。

住宅只是居住的載體,居住在裡面的「人」才是核心。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後簡稱國家住都中心)近年積極興辦只租不售的「安居.好室」社會住宅,每一處的規劃設計都當作自己要住的房子去思考,用共感的心去了解民眾的需要,同時滾動式檢討各項規劃設計,從空間尺寸、建材品質、使用舒適度,到所有機電設備規格及廠牌等各項細節,力求規劃出最貼近民眾生活需要的設計,才能成就一個個有溫度的家。

pic
▲ 林口選手村社會住宅開闊的中庭是社區居民生活的重要空間。

安全規劃

關鍵1:耐震
臺灣地震頻繁,國家住都中心興建的社會住宅都必須取得耐震標章認證,從規劃設計即仔細把關結構體的材料強度,尤其地下室和一樓選用高強度混凝土與高拉力鋼筋,同時也會依據當地地質情況及周邊建築配置來設計社宅結構,過程中不僅會針對結構系統配置的合理性進行逐項審查及檢核,施工期間還特別委任耐震特別監督技師派駐現場,增進施工品質,確保建築體的耐震能力。

除此之外,社會住宅進一步導入「複合式地震速報」系統,在4級以上地震發生時,除可於震前提供警報外,中控系統會即時控制電梯停靠最近的樓層,幫助民眾逃生避難;同時,國家住都中心也與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合作,透過結構安全監測系統,主動記錄地震下的建物結構反應,並將地震的相關數據即時回傳國震中心,立即了解結構安全狀態,以利儘早進行震後處置。

pic
▲ 結構安全系統於震後即時回傳數據至國震中心,監控結構安全。


關鍵2:防火逃生
火災發生時最怕濃煙阻斷逃生,因此社會住宅會在逃生梯間裝設正壓風機和洩壓風門,一旦火災發生便會即刻啟動,一面為安全梯注入新鮮空間,一面維持安全梯正壓值,來確保安全門可以正常開啟逃生,並阻斷大部分濃煙竄入梯間,避免煙囪效應,爭取更多逃生時間。另外,搭配管線「當層排氣」與「逐層遮斷」設計,不僅能阻擋火勢與濃煙在上下樓層間流竄,平時也因為各樓層管線獨立設置,各種異味不再四溢,疫情期間病原也不易於管道間傳播,兼具安全與衛生。

pic
▲社宅逃生梯間設置正壓風機,阻擋濃煙竄入梯間、增加逃生時間。


關鍵3:智慧管控
社宅設計的另一大重點是導入智慧化管控系統,像是使用建築資訊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BIM)監管建造程序來減少施工錯誤,並可透過數據模型有效地營運管理及長期修繕規畫。另外,社宅也試圖整合各種IoT 創新科技應用,讓住戶在不同的生活場域與情境下都能受到保護,例如:智慧型室內對講機兼具防盜、求救及瓦斯警報功能;陽台設置微電腦瓦斯表及瓦斯偵測器,一旦發現瓦斯漏氣,會立即啟動安全遮斷,並會自動警報連結至管理櫃台;裝設緊急不斷電系統,停電時會自動切換至緊急電源,讓冰箱能持續運作、洗澡不怕沒有熱水,更不用擔心無法跟管理中心聯繫,打造出一張綿密的居住安全網。

pic
▲社宅陽台設置微電腦瓦斯表及瓦斯偵測器,不只有安全遮斷,一 旦瓦斯漏氣會即刻啟動自動警報並連結至管理中心。

循環永續

方法1:模矩化工法
建造房屋須投入大量成本與原物料,也會產生許多廢料,加上全世界營造人才短缺的情況下,國家住都中心在社宅規劃興建過程中,從施工管理到營運使用,每個階段都將循環經濟精神與做法納入。首先是在施工過程中積極導入模矩化工法,例如「萬華安居」社宅,即採用外牆預鑄工法,透過事前設計與丈量規劃,預先於工廠製作出包含表面磁磚及窗框的外牆構件,再運送至工地現場進行吊裝與組裝,一來可節省作業時間、工班人力,還可免除外牆搭架、拆架及廢棄物產生;而「松山延吉好室」社宅則納入整體衛浴工法,同樣也是在工廠模組化生產出浴缸、洗手台、浴室底盤等構件,再運到現場組裝,不僅速度快、防水效果好,也可增加建築材料拆除後的可再利用性。
pic
pic

▲ 萬華安居採外牆預鑄工法,是國家住都中心首案導入模矩化工法的社會住宅。

pic
▲松山延吉好室納入整體衛浴工法,模組化構件、現場組裝,快速且防水佳。

方法2:建材循環
為確實掌握材料的使用情形,社會住宅試圖在建築全生命週期導入BIM設計準則,在符合未來使用的需求下,運用可視覺化的模擬資訊來檢視建築結構設計、管線布置及機電施工的可行性,並優化建築規劃、設計、建造到維護管理等整體流程,來大幅減少施工錯誤及多餘廢棄物。另外,在建材上則多使用再生、可回收及低汙染材料,像是混凝土使用飛灰、水淬高爐碴粉等再生粒料,或者以廢鋼為原料,利用高壓電弧爐冶煉鋼筋或鋼材來重複利用。

方法3:能源再利用
在能源使用方面,社宅設計強調「循環再利用」及「節約管理」。社會住宅透過在屋頂設置太陽能板將儲存下來的電能使用於公共空間照明,或者在戶外空間設置雨水回收系統,將儲存下來的水資源使用於澆灌綠植;另外,社宅也會在電梯裝設電力回生系統,將電梯煞車時的能量轉換為電能再利用,降低耗能同時亦能避免電梯過熱的風險。

為了節約能源,公共空間走道引入自然採光與通風設計,減少日間照明,搭配二線控照明系統及照度感知器,讓燈具能分區域、分時段調整開啟數量,還可感應附近亮度來自動切換開關,而社區管理中心也導入能源管理系統(Energy Management System, EMS),藉由社區公共能源使用情況回報,有利於管理人員發現不合理的耗能、消除人為的浪費,並可在完整掌握能源使用情形下,建立智慧化與節能計畫。

pic
▲雨水回收系統模擬示意,促進水資源再利用,亦能減少積水。

宜居生活

理想1:通用設計、戶戶採光
國家住都中心以「安居.好室」為社宅品牌,初衷即是期盼未來每個居住在裡面的人,都能像橘子一樣圓滿安穩,讓生活好「柿」連連,因此特別強調從「宜居」的角度展開設計,無論男女老幼、不同家庭類型等多元族群,都要能夠照顧到他們的日常生活需求,不只住得起,更要住得好。

pic
▲「安居‧ 好室」規劃設計概念。以橘子、柿子等圓潤果實呈現溫暖、幸福、圓滿寓意。


社會住宅以「通用設計」為原則,讓空間不只是為行動不便者規劃,而是以無障礙環境為基礎,考量使用者的心理感受,打造出友善所有族群的生活環境,在裡面不只可以看到溫潤舒適的色調、低門檻且動線流暢的廊道、所有房間與客廳都有對外採光,另外還要求更多貼心設計,像是在公共區域設置感應式照明燈、要求每戶房門出入口及浴廁室內動線淨寬都要達80 公分以上、使用地坪防滑設計,於無障礙房型安裝衛浴扶手、門把使用撥桿式把手等,每一個小細節都讓居家生活更加便利舒適。

理想2:減噪防水
社區大樓最令人擔心噪音擾人安寧,社會住宅的住戶大門會設置「下降式門檻」,當門扇關閉時,隱藏於門下的隔音條會自動降下,來防止常見的關門噪音及灰塵飄入室內的問題,同時在每戶地板下方裝設符合樓板衝擊音指標的隔音材增加隔音性能,搭配氣密窗與厚度至少5+5mm 的雙層膠合玻璃,大幅降低樓上樓下住戶跑跳、戶外車流聲等各種噪音,讓住戶回到家即享有寧靜的休憩環境。

在施工工法上因應臺灣氣候多雨,社宅會在興建階段進行多次的防水測試,以有效降低後續漏水問題,並於陽台排水設計上有別於傳統,改採「多管分流」方式,區分廚房、陽台和洗衣機等系統,讓排水各自分流順暢,防止單一管線堵塞而造成其他排水孔淹水倒灌的情況;另外,社宅還會在陽台牆面下緣設置溢水孔,當排水孔堵塞或排水不及時,能導引積水向外排出,避免外面下大雨、陽台變蓄水池的窘境。

pic
▲社宅設置下降式門檻,加強隔音防塵。

pic
▲社宅設置排水管線採「多管分流」,減少汙水倒灌。


理想3:無圍牆設計
臺灣是一個多元文化共融的移民社會,加上近年面臨高齡化及少子化等挑戰,社會住宅做為回應這些挑戰的重要解方,核心精神之一便是「照顧弱勢」,然而過去民眾對於弱勢群體的刻板印象與標籤化,往往在社宅推動過程中形成誤解與排斥。事實上,社宅設計目標不單是塑造良好的居住空間,更強調友善鄰里、共享開放的社會服務,因此在設計之初必須一次次與周邊鄰里居民彼此傾聽、詳細溝通,方能規劃出符合在地期待,又能兼顧社宅功能的空間。

為了達到社區共好願景,社會住宅特別降低建蔽率,並採用「無圍牆設計」,在建物周邊創造多元開放的公共空間,例如停車空間、友善行人的廊道、廣場綠地、兒童遊戲區及社區活動中心等,邀請附近居民一起走進來共享共用,透過打開社區與鄰里的界線,促進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凝聚社區共識。另一方面,政府興建社宅也會根據當地的人口結構和社區發展,預先規劃日常生活所需的社會服務空間,以利未來建造完成後,托嬰中心與幼兒園、銀髮日照中心、醫療機構、就業服務站及心理衛生中心等各種社福資源能夠進駐使用,形成互相陪伴、互相支持的社會安全網絡。

社宅是深思熟慮的空間創造

建築哲學家路易斯・康(Louis Isadore Kahn)說:「建築是深思熟慮的空間創造。」社會住宅如同有機體一般,也具有生命週期,從基地選址、規劃設計、興建到營運的每一個階段,不僅要與時俱進導入創新技術及跨域整合思維,還必須具有都市及區域規劃的長遠眼光,其中「規劃設計」影響層面尤為深遠,需要思考如何在興建完成後長達60 年間所有的營運管理、建物修繕及居住品質,都能維持在一定水準。更重要的是,社會住宅肩負著公益價值與社會責任,服務對象為一般大眾,而非特定一群人或某項產業型態,如何達到「安居」才是思考核心,因此特別講究建築管線材料的實用耐久性、空間環境的舒適通透性,以及如何發揮共享共好的精神。

唯有讓人安心居住,才能勇敢築夢。社會住宅規劃設計的不只是房子,更秉持「以人為本」的核心價值,從居住者的角度出發,逐步為民眾實現理想中的家園,重新串連人與空間、人與社區,以及人與城市的友善關係,讓「共同居住」成為一個美好的體驗,支持著人們向人生下一個階段邁進。

pic
▲ 社宅無圍牆設計邀請鄰里共享共好,林口社宅生活節每年吸引許多民眾參與互動。


撰文:國家住都中心行銷組專員 林彤安
來源:《住都春秋》Vol.02,2024/02。
想看更多精采文章,都在:
讀墨Readmoo:https://readmoo.com/book/2203146810001
博客來Books:https://books.com.tw/products/E060014114

或直接到官網購買紙本刊物:https://www.hurc.org.tw/hurc/applyPurchase?course_uid=124